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料 > 说课稿

静电现象说课稿

时间:2024-01-02 10:34:40
静电现象说课稿

静电现象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静电现象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静电现象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一节是司南版物理选修3-1第一章《静电场》的开端,而本章也是整个高中阶段电学的开端。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初中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深化,又为后继内容的学习做出了铺垫。学好这一节,对学生进一步研究静电场的有关性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静电现象与生活息息相关,学好这一节又能增强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热情。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初中已对静电有初步了解,知道一些简单的静电现象,知道摩擦起电、接触起电两种起电方式,对感应起电也有了些浅薄的了解,但只是一些感性认识,缺乏深层次理性认知。

2、学生化学课已对物质的微观结构有所研究,这为本节课几种起电方式的微观解释大大降低了难度。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起电、接触起电、静电感应这三种起电方式;

2、知道正负电荷的规定及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规律;

3、知道电荷守恒定律,能用原子结构和电荷守恒的知识分析三种起电方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

2、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转移。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静电现象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2、了解静电现象及其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尝试运用静电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有将静电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用原子结构和电荷守恒知识分析静电现象

难点

静电感应

突破:动画演示

五、教法学法

教法 实验演示、启发教学、多媒体动画辅助

学法 观察分析、讨论交流

六、教学媒体

1.实验器材:有机玻璃棒、丝绸、碎纸片、毛皮、橡胶棒、验电器、摩擦起电机;

2.课件:视频——静电使长发飘起来;文档——人身静电高达七八千伏。

七、教学流程及操作

新课导入 (3分钟)

1、演示摩擦起电机的人造闪电;

2、播放视频——静电使长发飘起来;

提出问题

为什么摩擦会造出闪电?为什么静电使长发飘起来?学完这一节我们将解决以上问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

探究实验 (6分钟)

1、研究第一种起电方式——摩擦起电

设计意图:此处为学生实验,主要是回顾初中的知识,增强学生自豪感并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

实验一:用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后,放于碎纸片附近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二:用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放于碎纸片附近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三:将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用丝线悬挂

(1)再用一根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之靠近,观察二者相互作用情况;

(2)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与之靠近,观察二者相互作用情况。

现象及结论

现象:实验一二中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吸引碎纸片;

实验三中的两根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排斥,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吸引。

结论(学生分析):

(1)都吸引碎纸片,说明二者都带了电;

(2)两根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必定带同种电荷,我们规定其为正电荷,其相互排斥说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3)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吸引,说明二者带异种电荷,我们把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规定为负电,即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总之: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与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提出问题 还有其他起电方式吗?

探究实验 (3分钟)

2、研究第二种起电方式——接触起电

让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或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设计意图:此处也为学生实验,主要是回顾初中的知识,增强学生自豪感并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

现象及结论

现象:金属箔片张开

结论(学生分析):接触使两箔片带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提出问题 还有其他起电方式吗?

探究实验 (3分钟)

3、研究第三种起电方式——感应起电(学生实验)

让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或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但并不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及结论

现象:金属箔片张开

结论(学生分析):感应使两箔片带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微观解释 (8分钟)

提出问题 为什么以上三种方式能使物体带电?它们的本质是什么?

继续提问 原子结构?此处让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学生化学已学,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

强调 某些情况下带负电的电子可以移动或转移

学生讨论交流

摩擦起电:电子的得失

接触起电:电子的转移(一物至另一物)

感应起电:电子的转移(物体的一部分至另一部分)

结论 电荷守恒定律

前后照应,实际应用 (1分钟)

摩擦起闪电:电子的转移

静电使长发飘起来:接触起电,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例题 (6分钟)

例1:两个完全一样的绝缘金属球,A带电量Q,B带电量-2Q,将AB相触后分开,AB分别带多少电量?

例2:见右图,感应后Bc整体带电了吗?Bc分开后带电了吗?

静电的防护与利用 (8分钟)多媒体动画课件展示

1、利用:

(1)吸附功能;可用于除尘、喷涂、复印等;

(2)杀菌功能:处理种子、处理水、产生的臭氧净化空气。

2、防护:

将静电导走:避雷针防雷电、油罐车防静电

设计意图: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课堂练习 (4分钟)(2题针对接触起电与感应起电)

课堂小 ……此处隐藏8968个字……件展示)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

应该说,上述的学习过程是一种“发现——探究——再发现——再探究”的过程,重点得到强化,难点得以突破,教学目标也顺利完成,而且,实验的进行和问题的解答都是学生自己不断努力的结果,学生始终置于探索者的位置,学生的思维得到激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自己从实验中得出结论,体验探索的快乐、成功的喜悦,获得了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更重要的是,我始终没有忽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注重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5.4自主学习,总结归纳

“物体摩擦后为什么能带电呢?科学家从物质结构角度为我们解开了这个谜团,”安排学生自学课本p28页第一部分,P30页最后一部分,(多媒体课件显示)1.分子是——构成的;2.(图片展示:水分子模型、石墨分子模型)指出哪个属于单质分子?哪个属于化合物分子?3,原子是由带——电——和带——电——构成的4.摩擦起电的实质是——

安排学生带问题自学这部分知识,使学习带有目的和计划性,能突出重点,最大限度的提高效率,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学生完成自学的基础上,用动画展示不同物体得失电子而带电这一过程,化抽象为具体,使知识掌握的更牢固。

六、作业布置

(1)课后通过网络,电视,书报等各种媒体搜集静电方面的资料,写一篇小论文。

(2)制作一个简单的验电器(见课本WWW2)。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学生在活动、制作、实验、讨论等方面的表现的评价,不赞成以书面考试为唯一的评价方式,本节课作业安排学生进行课外实验,培养其动手实践能力,通过查阅资料撰写小论文,作业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静电现象说课稿5

一、说学生情况

小学生的特点之一是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学习以兴趣为主。但是他们善于观察和模仿。象生活中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动;在干燥的季节脱毛衣,会听到啪啪声;在干燥的季节用手去触摸门把手会有触电的感觉;阴云密布的天空,常常有雷电产生……这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每一个四年级的学生都会经历过观察过。他们知道其中的一些现象是静电现象,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过深入的探究。本课将为学生探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供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活动。在一课时内要让学生对静电现象进行全面的认识是不可能的,所以学生对静电现象的认识只能是初步而又概括的。这些认识将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电的本质,是学生学习其它电的知识的基础。

二、说教材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新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从认识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来认识到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多余的电荷如果在一个物体上,就会产生静电现象,如果电荷沿着导线定向移动,就会产生电流。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感受到电并不神秘,它就存在于我们身边,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它知识打基础。

本课一共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体验静电现象

第二部分:认识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三部分:初步认识电流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与学法是统一的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在教学目的确定后,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法与学法的合理选择和正确运用上。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设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运用了实验探究和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四、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科学概念: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电荷在电路中能够流动起来并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能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五、说教学准备

根据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确定如下教学准备

小组: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气球、带毛的羊皮等。

教师:课件、气球等。

六、说教学过程:

(一):魔术导入、激趣揭题

1、导语——一节课的开场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有人说上课5秒钟之内,就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是很有道理的。导语的基本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好奇感,形成进攻型学习状态。为此我采用魔术导入教学内容,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预订轨道,这时进行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师演示:引导学生回答,用梳过干燥头发的梳子慢慢接近碎纸屑,看到什么现象?碎纸屑是怎样跑到梳子上去的?怎样解释这种现象呢?(教师根据学生交流适时揭示课题)

(二):合作探究,体验静电现象

1、小组实验

拿一把经过摩擦的塑料尺,靠近纸屑,发现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现象?

2、师生交流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三):实验探究、认识电荷

1、教师;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静电呢?播放课件。

教师根据课件播放适时板书:正电荷、负电荷

2、教师边演示边讲解梳子和头发摩擦产生的静电。

科学家研究证实塑料梳子与干燥的头发摩擦时,头发束缚电荷的能力较弱,于是一部分电荷转移到梳子上,这时梳子显示带负电荷。失去电荷的头发带正电荷。带不同电荷的头发和梳子靠近时会有什么现象?这和我们了解的哪一种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相似?说明什么?(教师板书: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进一步探究静电现象——小组实验探究。

将两个充气气球仅挨着悬挂在木尺上,用羊毛分别摩擦两个气球的接触部位,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后交流 ( 教师板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4;小结。

(四):让电荷流动起来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静电。但是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

怎样才能使物体中的电荷持续流动?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和电路两个条件。

课件播放——使学生对电路有一个直观认识。

(五):总结与拓展

总结是一节课的结束部分,重温本节重点,借此加深印象。所以我设计下面问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学生通过视觉获得信息的一种渠道,教学中板书对学生起到明确重点,启发思维的作用。一个较好的板书设计还能使学生获得美感。为此我设计如下板书: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正电荷、负电荷

+ —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静电现象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