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料 > 教学反思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时间:2024-03-18 04:55:26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半截蜡烛》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

《半截蜡烛》是五年级下的课文。课文生动地记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课文可分为四段。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地相当细腻。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扣人心玄。

本课在教学时较为成功之处是:一、以题目—半截蜡烛为线索,进行质疑。读了题目后你有什么疑问吗?1这半截蜡烛特殊在哪?学生找到有关句子进行解读;2谁在保护这半截蜡烛?学生马上说出了三个主要三个主要人物3为什么要保护这半截蜡烛?解决这一问题时适时插入了有关二次大战时法国的一些信息4怎样保护这半截蜡烛?具体展开就是把文中对人物的描写(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和环境的描写(蜡烛)的词句精选出来进行研读。

二、运用比较法,体会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了拿回这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大儿子杰克和小女儿杰奎琳分别是怎么做的呢?学生找出文中对人物描写(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的有关句子。接着再将描写三个人物的有关句子进行比较,三个人的语言动作可以调换吗?为什么?从中感悟到细节描写要根据人物的年龄、性别、身份的不同来描写这样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遗憾的是当时如果能让学生能根据自己喜好再来演一演,可能作者的写作特点会更深入学生的心中,将来会将此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的人会更多!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2

《半截蜡烛》叙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个普通家庭母子三人(伯诺德夫人、大儿子杰克、小女儿杰奎琳)为了保护藏在半截蜡烛里的绝密情报,在危急关头与三名德国军,官巧妙周旋、化险为夷的故事。

如何使一篇战争题材的文章能对当下的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故事里藏着什么能给当下的学生以生活的启发呢?

于是,“智慧”,就像那半截蜡烛一样被点燃了。这个启发就是“智慧”——半截蜡烛的智慧。

首先,把情报藏在半截蜡烛里,就是一次智慧的结晶。可以让学生猜想一下伯诺德夫人是否一开始就想到把情报藏在半截蜡烛里。文本如是说: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内,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此可见,把情报藏在半截蜡烛里,是反复比较思考的结果,是一次智慧的结晶,是一个绝妙的`主意。

但再绝妙的方法,都无法保证其绝对的安全。那个夜晚,绝妙方法藏起来的绝密情报突然处在了绝境之中:一个德军中尉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智慧受到了挑战,曾经的智慧结晶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怎么办?

智慧在继续:伯诺德夫人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灭。当伯诺德夫人的主意失败后,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出,屋子顿时暗了许多。当杰克的主意失败后,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 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最终,“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你看,在危急关头,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行动,与敌人展开智慧的周旋,并最终获得了胜利。我们又何必去争论是谁保住了秘密呢,这不又是一次智慧的成果吗?

最后,可以让学生继续猜想:德国军,官走后,伯诺德夫人还会把情报藏在半截蜡烛里吗?

所以,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智慧的结晶需要不停地翻新,因此智慧也需要不断延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管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年代,生活不都需要智慧吗?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3

一、针对课文类型,正确选取教法

《半截蜡烛》描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女儿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备课之初,我仔细地分析了课文,发现本文围绕三个主人公主要有三个情节,这三个环节是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的,同时就危险性而言是呈逐步上升趋势的。

如果要采用变序的教学方法,就会打乱文章原有的严谨性,即是不可行的。要不要用上多媒体来辅助我的教学呢?在做好简单的课件后,我随即又否认了。因为我发现这对我的教学起不到个性重要的作用。那如何使我的课堂教学不让人有一种“通读通讲”的感觉呢?我想了很久,在一种要体现“由扶到放”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就对三个情节采用了三种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即在讲伯诺德夫人时,我主要采用“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感知伯诺德夫人的为人;在讲杰克时,我就让学生用学习上段时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在讲杰奎琳时,我直接让学生来读杰奎琳的话,并用上采访的形式深化学生对杰奎琳的了解。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觉得效果还是不错的,因此,我认为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思考到课文的`类型,不要一味地追求形式

二、针对不定因素,及时调整教法

长久以来,我们在备课时都谨记:在备教材的同时要备学生,即要把学生针对你的教学设计可能会产生哪些反映都充分地思考到。因此许多老师在备课中还会把学生可能回答的答案都记录在案,以到达在课堂上的万无一失。

殊不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每一个都有着自我独特的思维方式。

同一篇文章,同一段文字,甚至同一个词或字,不一样的学生都会有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教师再怎样思考周到,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那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及时地发现教学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并恰到好处地调整好自我的教学。如上例中教师让学生用学习上段的方法来谈谈对杰克的了解时,学生不能很好地回应,老师就再次提醒学生看看杰克的表现,体会体会。尽管这样做与备课中设计的有所不一样,也有违老师的教学意图,但仔细想想,这又有何不可呢?我们的教学不都为了能帮忙学生感悟吗?当学生出现一些“短路”现象时,教师就有义务及时地加以纠正。这不是教学“务实”的最好体现吗?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4

这篇文章,生动地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与突然闯入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故事。

全文以半支蜡烛的命运为线索,蜡烛的点燃和熄灭在伯诺德夫人、儿子、女儿三人的借口和手中一次一次 ……此处隐藏8786个字……会提起来,当危机过去,我们的心又会落下来。我请同学们用向上的斜线表示危机出现,用向下的斜线表示危机过去,然后在适当的位置加上简单的文字,说明危机出现、过去的原因。这样,用简单的线条,就画出了课文一波三折、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老师不需要过多的叙述,学生就能很快地理解课文内容。

在课后的练习中,要求学生编排课本剧,我也以板书为基础,把它分为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提醒学生弄清,:这部分的主要人物是谁,该怎样演好这一角色。通过讨论交流,同学们明白了主要人物是谁,演好他的关键是抓住他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等。在找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的句子后,进行了反复朗读,体会,进入角色,为表演做好准备。根据板书内容,学生选择了其中一部分内容进行了排练,在表演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3

《半截蜡烛》这篇文章,生动地记叙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与突然闯入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故事。全文以半支蜡烛的命运为线索,蜡烛的点燃和熄灭在伯诺德夫人、儿子、女儿三人的借口和手中一次一次发生逆转,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文中人物心理、行为和语言活动的描写使文章更加生动,为文章注入了活的灵魂。

今天上完《半截蜡烛》,我现在再细细的品味,我觉得本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整个课堂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打破以往的教师牵鼻式引领学生探究文本的教学模式。新课标就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高效课堂的理念就是“以学定教”“先生后师”基于这两点。主体部分3—7自然段的教学,这是文章的重点段落。我充分放手,以学习单为导向,先让学生自主画一画,伯诺德夫人一家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有关句子,了解在这些危机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是如何与德军周旋的。然后在读一读,读中去想象,读中去品味;最后再写一写,写自己感受最独特的地方;让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进行品读。然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围绕一个人物进行深入的讨论,更细致地把握人物的内在精神和品质,最后小组汇报交流。整个过程以一个核心的'问题展开交流,教学中我没有任何的引导,重在学生自主的交流,将自己的理解感受更好的表达出来。可喜的是本班的学生在小组汇报时都非常积极、主动,人物的分析非常的深入,很全面,这是我所料未及的。可见学生自学的能力是不容忽视的,学生自主的感悟也是有潜力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行全心的对话,在多层次、多角度的对话中深入感受文本,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了解人物的特点,从中受到教育,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不足的地方:当堂检测没有落实。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4

《半截蜡烛》是一个短小的剧本,记叙的是法国一个普通家庭的母亲伯诺德夫人和儿子杰克、女儿杰奎琳为了保护藏在半截蜡烛里的情报在危急关头与三个德国敌人巧妙周旋的故事,向读者展示了一场没有硝烟的`紧张激烈的战斗。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剧本。由于文中人物比较多,又是拗口的外国名字,以至于我读了多遍才理清头绪(虽然不是第一次教了,但是人老记忆差,教过就忘了)。所以课前,我要求学生反复朗读,理清故事的脉络,并查阅资料,对剧本这种形式有个较为准确的认识,这对课后的小练笔《改写剧本》打下了基础。

在人物形象的体验上,还是放开手脚让学生去读文本。在读中孩子也悟到了一些体验的方法,比如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将自己放入故事的情境等。所以课堂的小练笔我让学生续写这个故事。这,是孩子对文本的再次深入解读的过程,也是孩子个性化体验得到充分张扬的过程。由于练笔的时间分配不足,有些学生没写完,这是个遗憾。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15

十几年的教学工作,“常规”已经深深地烙在我的脑子里,已经不太愿意去探索新的路子,固步自封似乎成为资格的一个象征。这显然与教学改革的思路不相符,也意味着我们已经将被时代out了。

一、在常规套路与创新之间游走

语文教育应该是最灵活多样的,最没有套路的,也最忌讳套路的。只是鉴于学生年龄小,字词的教学任务重,因此,一到五年级,我基本上是按照套路来做的,就是我们常规的做法:由点到线,再到面的教学方法,即由字词入手,到结构篇章的理解和把握。1500多天的耳濡目染,使得学生们都明白我们的`套路了,似乎也有些厌倦了。

当接到要求讲同课异构的任务时,尤其是针对这篇《半截蜡烛》这篇课文,要求讲的第二课时的时侯。我感觉应该来点新的

二、在教学任务与创新之间徘徊

首先想到以课本剧的方式在课堂上呈现。反复思考后感觉不妥:这篇课文是一个严肃的主题,在没有排练的情况下仓促上场,在教室那种特有的氛围下,如果被学生们演绎成喜剧,岂不是弄扭了?

第二个思路是:讲故事的方式行不行?显然也是不合适的。情节相对简单,无法满足一堂课的容量。

在第二个思路的启发下,决定来个反套路。即由面到线,再到点,即以线为主,顺带解决字词。这样就解决了纯粹讲故事的单调和干瘪。

三、线索的梳理与情感价值观的碰撞

课文的线索是比较好梳理的。如果仅仅用现成的线索挂带必要的字词,看上去像一串串的珠链,也说得过去。但是,这样能给学生带去什么呢?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虽有所变化,到底还是一节平淡的课。深度,应该是一个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于是在情感价值观上做文章,设计了三个小亮点:

一是提出四个危急情境,即“A.母亲化解危机,B.危机再一次来临,C.情况更加急迫,D.再次化解危机”来强化课堂氛围。

二是剥离出敌对危急状态下一般人可能面临的三种选择,即“屈服,反抗,周旋”来丰富和拓展课文的容量。同时教育学生:不管我们遭遇什么样的险境,首先要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在尽可能保全生命的情况下,借助环境,寻找转机,不要做无畏的牺牲。

三是直击人性的弱点,即敌人看到“这位可爱的小姑娘”,激发了对自己女儿的思念和疼爱,人性中最软弱的那一点成为了敌人麻痹大意,我们取得成功的最佳契机。以此来渗透一些人文理念,同时也提升了课文的厚重。

四、实际授课与教学设计的差距

通过40分钟的教学实践,还是感觉到不小的差距:

1.创新的课堂实践太少了,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适应了这种变化,整堂课学习兴趣都很高,并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而大多数孩子好像显得更安静了,但我可以感觉到他们也在思考。

2.今天的课堂也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应该用教材教,只把教材作为一个媒体或工具,以此为依托,挖掘下去,生发开去;而不是就教材教教材,不愿或不敢越雷池一步。

3.备课时,备学生很重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体验,围绕他们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展开课堂教学,彻底改变牵着学生走这一现状。只有学生真正参与了,课堂才是活的课堂,教学才有了灵动的气息。

《《半截蜡烛》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