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料 > 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04-11 14:11:11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集合十篇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集合十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课题: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八册)

授课教师:王晓华(六里坪镇财神庙小学)

教学内容:教材第48、49页的例1和例2,练习十一的第1、2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已有加法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并概括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加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己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和归纳出加法交换律。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过程

一、课题提示

我们学了几年数学,几乎每天都与加法打交道,谁能说说什么是加法吗?今天我们学习加法的意义。(板书课题:加法的`意义)

二、教学新课

(一)、教学加法的意义。

1、出示例1。学生读题,指名说已知条件和问题,老师画线段图。

2、独立解答。指名学生说自己所列的算式及其得数(在图下板书)然后问:为什么要用加法算?

3、引导看线段图,老师辅以手势说明,我们用加法把137和357合并成了494这一个数,可见加法是一种运算。加法是一种怎样的运算呢?

4、说出式中的各部分的名称。什么是加数?什么是和?

5、刚才的加法中,加数中不含0;如果含有0,得多少呢?举例:7+0=7,0+7=7,0+0=0。…,得出结论,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看例1线段图,刚才我们求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如果要求济南到北京的铁路长还可以怎样列式?

2、为什么用加法算?

3、比较两个算式有什么样的关系?(板书:在两个算式间画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如果其他任意两个数相加时,交换一下两个加数的位置,相加的和是不是也不变呢?

5、出示例2两组式子,引导学生比较。讨论:两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归纳并板书加法交换律。

6、加法交换律除了用文字语言进行叙述外,还可以用字母写成的式子来表示。如果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怎样表示加法交换律?

说一说a和b分别表示什么?比较一下文字叙述和字母表示的式子,哪一种简明好记。

7、巩固练习:教材第49页的“做一做”。(出示小黑板)

(1)填空。

①把两个数合并成( )个数的( ),叫着加法;相加的两个数叫做( ),加得的数叫做( )。

②86+124=( )+86 ( )+25=25+a

③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它们的( )不变。

④418+382=382+418,这是应用了加法的( )律。

⑤一个数加上( ),是原数。

(2)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任意两个数的和,一定比这两个数大。( )

②下面哪些算式符合加法交换律?

430+270=280+420( ) 28+a=a+28

570+250=250+570( ) 40+30+10=40+10+30( )

③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加法交换律写成:a+b=a+c。( )

8、想一想,我们以前在哪里曾经用加法交换律?(加法验算)

三、课堂小结

说一说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四、作业布置

练习十一的第1、2题。

附板书:

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

例1(略) 7+0=7 0+7=7 0+0=0

(画示意图)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137+357=494(千米)

137+357=494(千米) 137+357=357+137

加数 加数 和 18+17㈡17+18

答:(略)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a+b=b+a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一位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 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等活动,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索过程,增强与同伴合作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 使学生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谈话:星期天,小明和好朋友小红一起到新星文具店购买文具,文具店里的东西可真多啊。(课件出示文具店的情境,图中标明四把三角尺或直尺的价格,分别是:2角、5角、8角、3角。)

二、 联系实际,探究发现

1. 教学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

(1) 提问:小明想买一把尺子,猜猜他可能买哪种价格的尺子?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角、5角、8角、3角。

提问:仔细观察这些尺子的价格,它们都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如果用元作单位,怎样表示上面商品的价格呢?

学生回答的同时,对应着上面的价格板书:2/10元、5/10元、8/10元、3/10元。

提问:你能分别说说2/10元、5/10元、8/10元、3/10元表示的意思吗?

引导:像上面的2/10元、5/10元、8/10元、3/10元,还可以用小数来表示。(边讲解边板书)如:2/10元可以写成0.2元,0.2读作零点二(师生齐读)。也就是说,把1元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2份既可以用2/10元来表示,也可以用0.2元表示。

提问:你能说说0.2元表示什么意思吗?会写这个小数吗?

再问:怎样用小数表示5/10元呢?

追问:0.5元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后练习读、写0.5。

再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用小数表示8/10元、3/10元,并读、写0.8和0.3。

谈话:小数在我们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我们再来看一些例子。

(2) 课件出示例1的情境图。

提问:图中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他们量得的结果是多少?

再问:你能用米作单位分别表示课桌面的长和宽吗?(学生分别用5/10米、0.5米 ……此处隐藏10630个字……千克橙子、1千克金橘,要花多少钱?

生3:我是这样算的:45+4=24(元)。

生4:老师有30元钱,买了3斤香瓜,还剩多少钱?

生5:我列的算式是30-37还剩9元。

(三)猜一猜

师:现在我们换个玩法。我当顾客,我来买东西,但是我先不告诉大家我是怎么买的。我要请大家看我列的算式,猜猜我买了哪些水果。我列的算式是:23+8,25-27。

师:下面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我是怎么买的水果。讨论的'时候小组里的每个人都要积极地参与,踊跃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并且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

(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23+8这个算式。)

生1:我们小组认为,老师买了2千克香蕉和1千克草莓。

生2:我们小组认为,老师买了3千克苹果和1千克草莓。

生3:我们小组还有一个猜法,就是老师买了3千克苹果、1千克香蕉和1千克橙子。

(观察25-27。)

生4:我们猜老师拿25元钱买了2千克香瓜,还剩11元钱或者用25元钱买了7千克苹果,我们猜的对吗?

师:从算式上看同学们猜的答案都可以算对,现在我宣布我实际购买的答案。我买了2千克香蕉和1千克草莓,我还用25元钱买了2千克香瓜,你们谁猜对了?

(一部分学生因猜中而欢呼。)

四)指导学生看书、质疑

师:我们这节课学的买水果就是课本中小熊购物的内容,大家看看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五)总结

师: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

生1:我学会了买水果。

生2:我知道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六)布置作业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运用今天我们所学的混合运算,做一份你们小组春游时的购物预算,填好下表。

预计 花费 剩余(或补上)

()元 ()元 ()元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创设学生感兴趣的买水果游戏。教学实践证明,由于我将教材提供的虚拟小熊购物转变为真实的买水果,学生更乐于投入到学习中来,而让学生在课前对各种水果的价格做市场调查,则更有助于买水果的学习,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实践的机会。

在探究运算顺序的过程中,我先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梳理自己的思路,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在不同算法的汇报中,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说明先算乘、后算加的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而不是直接告诉给学生先算乘、后算加。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的方式获得了知识,对此印象会更为深刻。

爱迪生说过: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学中,我转变以往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方式,而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互相解答。只要学生能够答的,教师决不包办代替。课堂中,学生积极性很高,乐于参与学习活动的场面令我欣慰。因为,他们活跃的思维及表现源于我平时课上的训练。我为学生创设宽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使学生展开自由的羽翼,在猜一猜和多种算法解决问题的环节中,学生机敏的反应、多种算法和出人意料的猜法(即23+8的猜法:老师买了3千克苹果、1千克香蕉和1千克橙子)都令我感到吃惊,也令我感到了教学的成功之处。

课后的延伸作业是为学生设计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这要发挥小组的团队作用。学生既可运用所学的混合运算知识帮助解决问题,又增加了社会实践经验。因为,这其中包括购买哪些食品、轻重如何、携带是否方便、价钱是否合理等问题。

案例点评

本节课的设计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编原教材的情境,使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变以往让学生死记先乘除、后加减的规律为促使学生独立自主地探究出混合运算的规律,特别是课前让学生亲自去市场调查各种水果的价格,更为课上的计算买水果的价钱做了铺垫。这是这篇教学设计的特色之处,因为它更密切了数学与生活间的联系。

教师所设计的猜一猜活动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通过一个算式,学生可以猜出买的不同数量的水果。答案的不唯一性,使学生在探索性学习方式上得到培养,并且发展了创新意识。同时,这一活动也有利于学生理解算式的意义。

最后,教师还在课外延伸教学方面下了功夫,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活动,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认识。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课本应用题例2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进一步促进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用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一般复合应用题的分析方法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只列式不计算

⑴某毛纺厂有男职工25人,女职工的人数是男职工的4倍。

A.女职工有多少 人?

B.男女职工共有多少人?

C.女职工比男职工多几人?

(B、C两问要让学生思考用多种方法。让学生说说分析的思路)

⑵养鸡场有公鸡120只,母鸡的只数比公鸡的5倍多32只,

A.有母鸡多少只?

B.公鸡、母鸡共有多少只?

(让学生试试用线段图来表示题意)

二、创设问题情景

每年的“六一”节前怡园小学生都要向山区同学捐书,今年大队部对三、四、五年级捐书情况统计如下:

三年级说:“我班捐书36本。”

四年级想了想说:“我班捐书的本数是三年级的2倍。”

五年级大声说:“我班比三、四年级捐书的总数少8本。”

你们知道五年级捐书多少本吗?

三、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思考。

2、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看是否正确。

3、汇报、板演。

36*2=72(本) 综合算式:36+36*2-8

36+72=108(本)

108-8=100(本)

学生说理后再问:你还有其它的方法吗?

如:36*(1+3)-8

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把三年级捐书的本数看作一份数。

四、应用及变式

1、说说解题思路,再列式。

⑴有红金鱼10条,黄金鱼的'条数比红金鱼的2 倍多4条。两种金鱼共有多少条?

⑵有红金鱼10条,黄金鱼的条数比红金鱼的2 倍少4条。两种金鱼共有多少条?

⑶有红金鱼10条,黄金鱼的条数是红金鱼的2 倍。花金鱼的条数比红、黄金鱼总数少4条。花金鱼有多少条?

⑷有红金鱼10条,黄金鱼的条数比红金鱼少3 条,花金鱼的条数比黄金鱼的2 倍少4条。花金鱼有多少条?

让学生每两题一比较。

2、列式计算

课本练一练的第二题

五、课堂作业

课本练一练的第3-5题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集合十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